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
(2017)
医学基础知识部分
备考手册
目 录
一、医学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2
解剖学部分..................................................................................................... 2
生理学部分................................................................................................... 10
病理学部分................................................................................................... 21
诊断学部分................................................................................................... 31
药理学部分................................................................................................... 43
二、医学基础知识精选题库........................................................ 47
医学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解剖学部分
※骨的形态分布
按骨的形态,可分四类:
l.长骨(long bone)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diaphysis,shaft),内有空腔称髓(medullary cavity),容纳骨髓。体表面有l~2个血管出入的孔,称滋养孔(nutrient foramen)。两端膨大称骺(epiphysis),有一光滑的关节面(artlcular surface),与相邻关节面构成关节。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于骺端(metaphysis),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既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epiphysial line)。
2.短骨(short bone)形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稍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附骨。
3.扁骨(flat bone)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和肋骨。
4.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腔洞,称含气骨(Pneumatic hone),如上颌骨。骨根据发生,可分为膜化骨和软骨化骨。有的骨由膜化骨和软骨化骨组成,则称复合骨,如枕骨。发生在某些肌键内的扁圆形小骨,称籽骨(sesamoid bone),如滚骨和第一跖骨头下的籽骨。
【习题】骨的形态分类不包括
A.圆骨 B.长骨 C.扁骨 D.短骨 E.不规则骨
【答案】A
※骨的构造
1.骨质
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则位于骨的内部。颅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二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2.骨膜
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
3.骨髓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发育阶段不同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习题】骨的构造正确的说法是
A.骨干由松质构成
B.骨髓有神经无血管
C.骨膜有血管无神经
D.以上全不对
【答案】D
※椎骨间的连结
各椎骨之间借韧带、软骨和滑膜关节相连,可分为椎体间连结和椎弓间连结。
椎体间的连结: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相连。
①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由两部分构成,中央部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富于坚韧性,牢固连结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相邻的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牵涉性痛,临床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②前纵韧带:是椎体前面延伸的一束坚固的纤维束,宽而坚韧。其纵行的纤维牢固地附于椎体和椎间盘,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③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椎体的后面,窄而坚韧,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习题】关于椎间盘的描叙,正确的是
A.共23 块,最上一个椎间盘位于2、3 颈椎之间
B.位于脊柱胸段的椎间盘最厚
C.由外部的纤维层和内部的髓质两部分组成
D.因为后部比较薄,故临床多见向后脱出
【答案】A
※膝关节
膝关节主要结构总结:
(1)半月板:由2个纤维软骨板构成,垫在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上,半月板外缘厚内缘薄。内侧半月板:呈“C”字形,前端窄后部宽,外缘中部与关节囊纤维层和胫侧副韧带相连。外侧半月板:呈“O”字形,外缘的后部与腘绳肌腱相连。
作用:有加深关节窝,缓冲震动和保护膝关节的功能。
(2)翼状襞:在关节腔内,位于髌骨下方的两侧,含有脂肪的邹襞,填充关节腔。
作用:增大关节稳固性,有缓冲震动的功能。
(3)髌上囊和髌下深囊:位于股四头肌腱与骨面之间。
作用:具有减少腱与骨面之间相互摩擦。
(4)加固关节的韧带:
①前后交叉韧带:位于关节腔内,分别附着于股骨内,侧髁与胫骨髁间隆起。
作用:防止股骨和胫骨前后移位。
②腓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外侧稍后方。起于:股骨外侧髁;止于:腓骨小头。
作用:从外侧加固和限制膝关节过伸。
③胫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的内侧偏后方。
起于:股骨内侧髁;止于:胫骨内侧髁。
作用:从内侧加固和限制膝关节过伸。
④髌韧带:位于膝关节的前方,为股四头肌腱延续部分。
起于:髌骨;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从前方加固和限制膝关节过度屈。
【习题】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的关节是( )
A.髋关节
B.肩关节
C.肘关节
D.膝关节
【答案】D
※背浅肌
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浅层深面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1)斜方肌:位于颈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扁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故而得名。该肌起自上颈线、枕外隆凸、颈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
(2)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3)肩胛提肌:颈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
(4)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肌束行向下外,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
【习题】关于背阔肌的描叙正确的是
A.位于背上部
B.起自全部胸椎和腰椎棘突
C.位于背部浅层
D.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答案】C
※食管的狭窄部
食管全长除沿脊柱的颈、胸曲相应形成前后方向上的弯曲之外,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轻度弯曲,但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三个狭窄处是食管内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习题】关于食管的描叙正确的是
A.长约25厘米,位于脊柱与气管的前面
B.分为颈部和胸部
C.第一个狭窄距中切牙25厘米
D.第二个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答案】D
※膈
膈是由颈部的肌节迁移至胸腹腔之间而形成的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约在第10胸椎水平,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经此孔通过;约在第8胸椎水平,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
【习题】关于膈的食管裂孔的描叙正确的是
A.约平第10胸椎
B.约平第12胸椎
C.有胸导管通过
D.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右前方
【答案】A
※心脏
(一)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心是一个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周围裹以心包,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心约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连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心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尚有4条沟。
心尖圆钝、游离,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与左胸前壁接近,故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扪及心尖搏动。
心表面有4条沟可作为4个心腔的表面分界。冠状沟(房室沟)呈额状位,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该沟将右上方的心房和左下方的心室分开。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分别在心室的胸肋面和膈面,从冠状沟走向心尖的右侧,它们分别与室间隔的前、下缘一致,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心腔
心被心间隔分为左、右两半心,左、右半心各又分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腔,同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右心房、右心室位于房、室间隔平面的右前方,右心室是最前方的心腔,右心房是最靠右侧的心腔,构成心右缘;左心房和左心室位于房、室间隔平面的左后方,左心房是最后方的心腔,左心室是最靠左侧的心腔,构成心左缘。
(三)心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它们分别与血管的三层膜相对应。心肌层是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
(1)心内膜:是被覆于心腔内面的一层滑润的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心瓣膜是由心内膜向心腔折叠而成。
(2)心肌层:为构成心壁的主体,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两部分。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于心纤维骨骼,被其分开而不延续,故心房和心室可不同时收缩。
【习题】关于心脏的说法,以下错误的是
A.心尖朝向前方
B.心表面有一环形的冠状沟将心分为上、下两部
C.左、右心室不相通
D.左房室口附有二尖瓣
【答案】A
※肝的形态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肝上面膨隆,与膈相接触,故又称膈面。肝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带附着,借此将肝分为左、右两叶。肝左叶小而薄,肝右叶大而厚。膈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裸区的左侧部分有一较宽的沟,称为腔静脉沟,内有下腔静脉通过。肝下面凹凸不平,邻接一些腹腔器官,又称脏面。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3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肝蒂中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是: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左侧的纵沟较窄而深,沟的前部内有肝圆韧带通过,称肝圆韧带裂;后部容纳静脉韧带,称静脉韧带裂。肝圆韧带由胎儿时期的脐静脉闭锁而成,经肝镰状韧带的游离缘内行至脐。静脉韧带由胎儿时期的静脉导管闭锁而成。右侧的纵沟比左侧的宽而浅,沟的前部为一浅窝,容纳胆囊,故称胆囊窝;后部为腔静脉沟,容纳下腔静脉。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故临床上常称此沟上端为第2肝门。
在肝的脏面,借“H”形的沟、裂和窝将肝分为4个叶:左叶位于肝圆韧带裂与静脉韧带裂的左侧,即左纵沟的左侧;右叶位于胆囊窝与腔静脉沟的右侧,即右纵沟的右侧;方叶位于肝门之前,肝圆韧带裂与胆囊窝之间;尾状叶位于肝门之后,静脉韧带裂与腔静脉沟之间。
【习题】进出肝门的结构中不包括
A.肝固有动脉
B.肝静脉
C.左右肝管
D.门静脉
【答案】B
※
肝外胆道
胆汁由左右肝脏的肝小叶分泌后汇入肝左右支,肝左右支从肝门发出后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发出的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中往下走行,与胰腺发出的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部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
1.胆汁的分泌、浓缩与贮存
胆汁是在肝脏中形成,由肝脏的肝小叶分泌出来,之后进入胆囊中进行贮存于浓缩,胆囊浓缩过度会造成胆结石。
2.胆囊的分部
胆囊分为底、体、颈、管四个部分。
其中胆囊底位于右肋弓与右腹直肌缘交汇处,是墨菲氏征检查点。
3.胆囊三角组成
胆囊三角是胆囊动脉走行的部位,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组成,寻找到胆囊三角对胆囊动脉进行结扎后,再进行胆囊切除。
4.肝十二指肠韧带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位置关系
肝门静脉位于后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胆总管位于右前方。
5.肝外胆囊不包括的部分
在组成中,胰腺和胰管是不含有胆汁的,因此在一些比较难的地区考试中会进行细分,胰腺和胰管不属于肝外胆道。
6.胆汁的酸碱度
胆汁酸碱度会在生理学上有更多的体现,胆囊胆汁含有胆汁酸是酸性的,但从十二指肠大乳头分泌出来的分泌液因为有胰液,因此呈碱性,在考试中考生需要注意审题是胆囊胆汁还是肝胆汁。
【习题】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于
A.上部
B.降部
C.水平部
D.升部
【答案】B
※肾脏
(一)肾的形态
1、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一。
2、肾门:肾的外侧缘凸隆,内侧缘中部凹陷,其中有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称肾门。
3、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包在一起,称为肾蒂。右侧肾蒂较左侧短,故右侧临床手术较为困难。肾蒂内主要结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4、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于的较大腔隙,窦内含有肾动脉主要分支,肾静脉主要属支、肾大盏、肾小盏、肾盂、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
(二)肾的位置
1、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的上部,为腹膜外位器官。左肾上端高于右肾上端1.7cm,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缘;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两肾上端相距较近,距正中线平均为3.8cm;下端相距较远,距正中线平均为7.2cm。如以肋为标志,可见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肾门约平第1腰椎平面。
2、肾区: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
(三)肾的构造
1、肾实质分为表层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质。
肾皮质富含血管,呈红褐色,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肾髓质位于肾实质的深部,约占肾实质厚度的2/3,色淡,较致密而有条纹,由许多小的管道组成,可见15~20个圆锥形、底朝皮质、尖向肾窦的肾锥体,2~3个肾锥体尖端合并成肾乳头,并突入肾小盏,肾乳头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为肾柱。每一肾锥体及其周围的肾皮质构成一个肾叶。
2、尿液的引流管道,位于肾窦内。肾窦内约有7~8个呈漏斗状的肾小盏,小盏包绕肾乳头,以承接排出的尿液。相邻的2~3个肾小盏汇成一个肾大盏,肾大盏为2~3个,再集合成一个前后扁平、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向下弯行,逐渐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习题】人体肾脏为成对的( )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
A.蚕豆状
B.菱形状
C.椭圆形状
D.囊球状
【答案】A
※膀胱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形状、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随尿液充盈程度而异。一般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量为350~500ml,超过500ml时,因膀胱壁张力过大而产生疼痛。
(一)膀胱的形态
空虚的膀胱呈三棱锥体形,分尖、体、底和颈四部。
(二)膀胱的内面结构
膀胱内面被覆黏膜,当膀胱壁收缩时,黏膜聚集成皱襞称膀胱襞。在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内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该处粘膜光滑无皱襞,称膀胱三角。两个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称输尿管间襞,膀胱镜下所见为一苍白带,是临床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习题】有关膀胱描叙错误的是
A.为腹膜内位器官
B.膀胱三角处缺少粘膜下层
C.分为尖、底、体颈四部分
D.后方在男性邻接直肠
【答案】A
生理学部分
※缺氧
氧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任何原因使氧的供应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或组织细胞利用氧发生障碍,致使机体的功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可将缺氧分为4种类型。
(一)缺乏性缺氧
指各种原因使PaO₂降低,CaO₂减少,组织供氧不足所致的缺氧,故又称为低张性缺氧。其原因为:①吸入气体中氧分压过低,又称为大气性缺氧;②外呼吸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③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二)血液性缺氧
由于血红蛋白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发生改变,使血液携带的氧减少,血氧含量降低,导致供氧不足。大多是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为等张性缺氧。其原因有:①贫血,严重贫血时Hb含量减少,血液携带氧量降低,供给细胞的氧不足,又称为贫血性缺氧;②一氧化碳中毒,Hb与CO结合形成碳氧Hb,从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③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常见的有亚硝酸盐中毒,苯胺和硝基苯中毒,药物中毒等;④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强,如输入大量库存血液时。
(三)循环性缺氧
由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不足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可分为缺血性缺氧(动脉压降低或动脉阻塞造成的组织灌注量不足)和淤血性缺氧(静脉压升高使血液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导致毛细血管床淤血)。原因为:①全身性循环障碍,见于休克和心力衰竭;②局部性循环障碍,见于各种栓塞、血管病变等。
(四)组织性缺氧
因组织细胞的生物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不能有效利用氧而导致的组织细胞缺氧。其原因主要有:①组织中毒,常见的有氰化物、甲醇、砷化物等;②维生素缺乏,与生物氧化有密切关系的维生素一旦缺乏,会引起呼吸酶的合成减少,从而造成生物氧化障碍;③线粒体损伤;④组织水肿。
【习题】根据缺氧原因和血氧变化特征,通过氧疗改善缺氧状况最有效的缺氧类型是
A.组织性缺氧
B.循环性缺氧
C.低张性缺氧
D.血液性缺氧
【答案】A
※动作电位(AP)
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2、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3、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4、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局部电位的特点:①等级性;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习题】下列情况下,能加大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幅度的是
A. 降低细胞膜阈电位
B. 增大刺激强度
C. 延长刺激持续时间
D. 增加细胞外液中 Na+ 浓度
【答案】D
※酶
(一)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催化剂,包括蛋白酶和核酸酶。
(二)酶的分类:
1.单纯酶:仅有氨基酸构成的酶。
2.结合酶:蛋白质部分(酶蛋白)和非蛋白质部分(辅助因子)构成。酶蛋白具有特异性。
辅助因子有两类:金属离子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大多数是B族维生素的活性形式)
辅助因子根据与酶蛋白结合程度分成辅酶和辅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不牢固,可以用透析或者超滤除去;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不能用透析或超滤除去。
(三)酶的活性中心:
1.酶的活性中心是酶蛋白构象的一个特定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催化底物生成产物。
2.活性中心具有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或为裂缝,或为凹陷,多为由氨基酸的疏水基团组成的“口袋”形疏水环境。
【习题】酶的活性中心的作用
A.结合辅基的部位
B.结合酶蛋白的部位
C.结合底物并催化的部位
D.是酶被活化的部位
【答案】C
※凝血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习题】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B.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
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凝血酶原形成
【答案】C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黏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板不能黏附于正常内皮细胞的表面。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于内皮下组织。
2.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或血小板分泌。
3.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4.收缩
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血小板的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
5.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习题】下列关于血小板生理特性的叙述哪项是
错误的?
A.释放作用
B.吸附作用
C.吞噬作用
D.血块回缩作用
【答案】C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微动脉舒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都会使组织液生成增多;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液生成也会增加。相反,在另一些情况下,如失血等,微动脉强烈收缩,使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毛细血管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液重吸收,有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
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习题】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血压
C.(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答案】E
※物质的跨膜转运
形象记忆法-渡江战役:
如下图所示,中间红色为脂质双分子层,代表细胞膜。在膜的上方表示细胞外,下方表示细胞内。而对于渡江战役而言,上方蓝色点表示的是敌人,处于高浓度状态;下方蓝色点表示我方军队,处于低浓度。下面由中共教育医疗考试研究院辅导专家介绍在本场战役中物质的转运方式。
(一)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
第一种敌人如图所示,比较单纯,采取最直接的方法-游泳渡江。
①故此种跨膜转运方式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跨膜转运。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
②能以单纯扩散跨膜流动的物质是脂溶性的和小分子的气体物质。
③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该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于该物质的通透性。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第二种敌人比较聪明,采取的是建造桥来渡江的方法。此种方法一旦建立,地方所有人都可以排队。此种方法是在通道的帮助下完成的。
易化扩散是非脂溶性物质的转运方式之一。
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第三种敌人并没有造桥,而是采用造船的方法。但船跟桥有本质的区别-桥没有饱和现象,船却有。一艘船不能无限制载人-所以经载体的易化扩散有饱和现象。
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二)主动转运
如果说被动转运是敌方想杀入我方阵营,那主动转运便是我方主动出击-要杀入敌方阵营。且逆流而上需要付出代价-ATP。
1.原发性主动转运
①是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至浓度高的一侧,且消耗ATP。
②体内重要的离子泵包括钠泵、钙泵、质子泵等。
③钠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建立在原发性主动转运的基础上,借助原发性注定转运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至浓度高的一侧。
3.三种转运方式的对比
|
单纯扩散 |
易化扩散 |
主动转运 |
举例 |
气体、乙醇、尿素、尿素、甘油 |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葡萄糖在肠上皮吸收 |
方向 |
高à低 |
高à低 |
低à高 |
帮助 |
不需要 |
需通道或载体 |
需泵 |
终止 |
膜两侧浓度相等 |
膜两侧浓度相等 |
泵控制 |
耗能 |
否 |
否 |
是 |
【习题】CO2 和NH3在体内跨膜转运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
【答案】A
※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变化。系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
+-K
+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病变初期,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变得肿胀,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如病毒性肝炎)。
【习题】细胞可逆性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变化是()。
A.内质网扩张
B.核糖体脱落
C.细胞水肿
D.溶酶体增多
【答案】C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比较
|
凋亡 |
坏死 |
机制 |
基因调控的程序化细胞死亡,主动进行(自杀性) |
意外事故性细胞死亡,被动进行(他杀性) |
诱因 |
生理性或轻微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导发生,如生长因子的缺乏 |
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导发生,如缺氧、感染、中毒等 |
死亡范围 |
多为散在的单个或数个细胞 |
多为集聚的大片细胞 |
形态特征 |
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边集,细胞膜及各细胞器膜完整,膜可发泡成芽,形成凋亡小体 |
细胞肿胀,核染色质絮状或边集,细胞膜及细胞器膜溶解破裂,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 |
生化特性 |
耗能的主动过程,依赖ATP,有新蛋白合成,凋亡早期DNA规律降解为180~200bp片段,琼脂凝胶电泳呈特征性梯带状 |
不耗能的被动过程,不依赖ATP,无新蛋白合成,DNA降解不规律,片段大小不一,琼脂凝胶电泳通常不呈梯带状 |
周围反应 |
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但凋亡小体可被邻近实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 |
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 |
【习题】下列关于凋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凋亡发生时细胞膜消失,周围发生炎症反应和细胞增生
B. 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发生
C. 受细胞内特殊基因控制
D. 有凋亡小体形成
【答案】A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
(一)不稳定细胞
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常见的多类细胞有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二)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又称静止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生现象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
(三)永久性细胞
永久性细胞又称非分裂细胞。属于这类细胞的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习题】下列哪种细胞不是不稳定细胞()
A.间皮细胞
B.呼吸道黏膜被覆细胞
C.造血细胞
D.肾小管上皮细胞
【答案】D
※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的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内面的液体层与肺泡内气体之间的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回缩力,两者均使肺具有回缩倾向,构成了肺扩张的弹性阻力。
肺泡内面液-气界面上存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这种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DPPC和SP由肺泡的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在肺充血、肺组织纤维化或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的弹性阻力增加,顺应性降低,患者表现为吸气困难;而在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大量破坏,肺回缩力减小,弹性阻力减小,顺应性增大,患者表现为呼气困难。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肺通气功能的降低。
【习题】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
B. 防止肺水肿发生
C.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D. 增多时使肺泡回缩力增加
【答案】D
※肺通气的动力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主要的呼气肌为肋间内肌和腹肌。
(1)呼吸运动的过程: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是由主要的吸气肌即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实现的,是一个主动过程;呼气运动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所致,整个过程没有呼气肌的收缩,因此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当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有呼气肌参与收缩,此时呼气运动也是一个主动过程。
(2)呼吸运动的形式: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习题】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A. 肺的弹性回缩力
B. 呼吸肌的舒缩运动
C. 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D. 胸膜腔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答案】B
※胃液及其分泌
纯净的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pH为0.9~1.5,胃液的成分除水分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HCO
-3和内因子。
1.盐酸(胃酸)
胃酸由壁细胞分泌。胃酸的主要作用有:①激活胃蛋白酶原。②分解食物,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③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从而促进它们的吸收。⑤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和黏液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
3.黏液和HCO
-3
位于胃腺开口之间的表面黏液细胞在受到食物的化学或机械刺激时,可分泌大量黏液,形成一松软的凝胶层,覆盖于胃黏膜表面。这层润滑的机械与碱性屏障可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
4.内因子
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复合物,从而使维生素B
12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
【习题】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A.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B.壁细胞分泌盐酸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答案】D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室充盈、心脏泵血
1.取决于左心室的舒张抽吸。
2.等容收缩期:心室压力上升最快;
3.等容舒张期:心室压力下降最快。
(二)心动周期
1.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
2.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快、等容收缩期末主动脉压力最低。
3.快速射血期:主动脉血流量最大、快速射血期末主动脉和左心室压力最高。
4.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初主动脉瓣关闭、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容积最小。
5.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末左心室容积最大。
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快——等容收缩期;
左心室压力最高——快速射血期。
左心室容积最大——心房收缩期末;
左心室容积最小——等容舒张期末。
主动脉瓣关闭——等容舒张期初。
(三)瓣膜开闭
1.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半月瓣(肺动脉瓣)开启;
2.充盈期: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开启;
3.等容期: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关闭;
(四)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1.每搏输出量:一次、一侧心脏的输出量。
2.每分输出量:每分钟心脏输出量。等于心率 × 每搏输出量。
3.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正常值为55~65%。
4.心脏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正常值为3.0~3.5。是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习题】下列关于心输出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为4.5-6L/min
B.左、右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等
C.心输出量是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血量之和
D.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减少
【答案】C
※动脉粥样硬化
1.主动脉粥样硬化
是最常见的硬化,好发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腹主动脉病变最严重,其次为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由于主动脉口径大,一般不会发生血流阻断。严重者可形成动脉瘤,甚至血栓。其中,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2.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以Willis环和大脑中动脉最显著。病变部位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常导致管腔狭窄。由于脑动脉管腔狭窄,脑组织长期慢性供血不足可致脑实质萎缩。患者智力减退、甚至痴呆。斑块处可继发血栓形成而引起管腔闭塞,导致脑梗死(脑软化)。
3.肾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最常累及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侧端,亦可累及叶尖动脉和弓型动脉。使动脉狭窄,常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甚至因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受累的肾组织由于缺血发生萎缩、梗死。梗死灶机化后形成较大块的凹陷瘢痕。多个瘢痕使肾缩小,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4.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较常受累。当较大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时,下肢供血不足引起跛行,长期慢性缺血可致肢体萎缩。当管腔完全阻塞而侧支循环又不能代偿时,可发展为足干性坏疽。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是导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较主动脉粥样硬化晚发作,最好发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于动脉近侧段、心壁侧。在横切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使管腔呈不同程度偏心性狭窄。有时可继发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堵塞。
【习题】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
A.冠状动脉
B.腹主动脉
C.颈动脉
D.降主动脉
【答案】B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动脉血压变动于80mmHg~180mmHg时,肾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保持不变,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也维持恒定,所以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但当动脉血压低于80mmHg时,随着血压的降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也相应逐渐撼少,使有效峰过压降低.率过率下降,这将引起少尿。当血压低于40mmHg时,滤过压降低至零,肾小球无滤过作用,发生无尿。休克时患者出现少尿和无尿主要就是源于这个因素。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血浆蛋白减少其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增加,滤过率升高。生理实验中给动物快速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引起的尿量增多,原因之—就是因血浆稀释胶体渗透压降低所致。
(3)肾小囊内压。它的升高会引起有效滤过压降低。但在生理状态下,原尿不断生成。可以及时经肾小管流走,囊内压保持恒定。如果尿路发生阻塞(可见于结石或肿瘤),肾小囊内液体流出不畅,导致囊内压升高,有效墟过压下降,滤过率将减少。
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生理情况下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都是不变的,但在病理状态时二者的变化会引起尿液性质和尿量的异常。
【习题】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是( )
A.注射抗利尿激素
B.注射大剂量高渗葡萄糖液
C.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D.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E.注射甘露醇
【答案】B
病理学部分
※细胞坏死
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有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最常见,主要见于心、肝、脾、肾等实质器官;
①注意:脑、肺不会发生凝固性坏死;
②彻底的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见于结核)。
(2)液化性坏死:主要见于脑、脊髓、胰腺。(油多的地方)
(3)纤维素样坏死:主要见于风湿病、SLE、结节性多动脉炎、急进性肾炎、急进性高血压。
(4)坏疽:在坏死的基础上出现腐败菌的感染。(坏疽= 坏死+ 腐败菌感染)
①干性坏疽:好发于四肢末端;
②湿性坏疽:好发于肺、肠、子宫等与外界相通的脏器;
③气性坏疽:好发于肌肉深层。
2.凋亡:单个细胞的主动性死亡。
①凋亡的特点:不自溶、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②凋亡的重要形态学标志:Caspases被激活。
【习题】男,72岁,糖尿病史20年。近两年来左下肢行走后疼痛,休息后好转。近两个月左足母趾变黑、皱缩,知觉消失。此种坏死是( )
A.固缩坏死
B.干性坏疽
C.湿性坏疽
D.气性坏疽
【答案】B
※血栓
血栓是指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的固体质块;栓塞是指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随着血流到远处阻塞血管的过程;栓子是一种不溶于血液的物质。可以是血管内的,也可以是血管外的。
血栓的形成:
①血管内皮损伤:是最重要、最常见原因。如动脉粥样硬化;
②血流状态的改变:长时间卧床;
③血液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酶减少。
血栓的类型:
①白色血栓(疣状血栓):常见于血栓的头部;主要成分是血小板和纤维素;多见于风心病;
②红色血栓:常见于血栓的尾部;主要成分是红细胞、白细胞、纤维素;红色血栓最容易脱落;
③混合血栓:常见于血栓的中间部;主要见于房颤、二尖瓣狭窄的球形血栓;
④透明血栓(微血栓):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多见于DIC。
注意:
白色血栓见于二尖瓣狭窄风心病;
混合血栓见于二尖瓣狭窄球形血栓。
【习题】血栓形成最重要的条件是( )。
A. 血液的凝固性增高
B. 血流缓慢
C. 血流形成涡流
D. 心血管内皮损伤
【答案】D
※急性炎症
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减慢→血流停滞
(一)渗出:细动脉短暂收缩,细动脉痉挛----神经调节和化学介质引起
慢性炎症炎灶内: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二)炎症介质: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
(三)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①浆液性炎:浆液渗出---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②纤维素性炎:纤维蛋白原渗出--黏膜、浆膜和肺组织—大叶性肺炎;白喉假膜性炎---地图样溃疡---菌痢;纤维素炎(绒毛心)---绒毛心;③化脓性炎:中性粒细胞渗出,蜂窝织炎---阑尾;④出血性炎:血管损伤,红细胞;⑤变质性炎:阿米巴肝脓肿,乙脑,乙肝,中毒性心肌炎
【习题】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
A.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B.组织的炎性充血和水肿
C.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D.病变组织变质、渗出、增生
【答案】D
※急性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化脓性炎依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
1.表面化脓和积脓
此种化脓性炎是发生在黏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黏膜的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性炎。如化脓性尿道炎和化脓性支气管炎。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时,脓液则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称为积脓。
2.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3.脓肿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脓腔局部常由肉芽组织修复。
疖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痈是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肿。
【习题】急性蜂窝织炎组织中主要浸润的炎细胞是( )。
A. 淋巴细胞
B. 巨噬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答案】C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
良性肿瘤 |
恶性肿瘤 |
分化程度 |
分化好,异型性小 |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
核分裂象 |
无或少,不见病理核分裂象 |
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
生长速度 |
缓慢 |
较快 |
生长方式 |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 |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 |
继发改变 |
少见 |
常见,如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 |
转移 |
不转移 |
可转移 |
复发 |
不复发或很少复发 |
易复发 |
对机体的影响 |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
较大,破坏原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的组织;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恶病质 |
【习题】下列关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A.良性肿瘤分化好,恶性肿瘤反之
B.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生长都缓慢
C.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会转移
D.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恶性肿瘤反之
【答案】B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一)肾小球细胞增多:
1、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引起大红胃,蚤咬肾;
2、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出现大白肾,病人迅速出现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
3、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出现肾病综合征。
(二)基底膜增厚引起通透性增高,出现蛋白尿、脂尿;
(三)炎性渗出和坏死,严重时可见尿液混浊,肾功能受损;
(四)玻璃样变和硬化,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氮质血症,严重时致肾功能衰竭。
【习题】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不包含
A.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
B.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
C.病变严重者有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D.电镜下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答案】D
※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的异同
|
肾小球肾炎 |
肾盂肾炎 |
炎症性质
病因 |
变态反应性
多种抗体 |
化脓性
细菌 |
发病机制 |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
血源性感染,上行性感染为主 |
病变物点 |
弥漫性肾小球损伤,双肾间时受累 |
肾盂肾间质化脓,双侧肾脏不对称性病变 |
临床表现 |
急性肾炎综合症,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综合症 |
高烧、寒战、腰痛、脓尿、蛋白质、菌尿、血尿 |
结局 |
治愈或转为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功能不全 |
治愈或转为慢性肾盂肾炎导致肾功能不全 |
【习题】慢性肾盂肾炎最具特征性的肉眼改变是?
A.肾体积缩小
B.肾包膜粘连
C.肾质地变硬
D.肾颜色苍白
E.肾表面有不规则的凹陷性瘢痕
【答案】E
※
风湿病
风湿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以心脏最常见。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期:
1. 变质渗出期:
开始是结缔组织纤维发生粘液变性,HE染色呈嗜碱性。继而肿胀的胶原纤维断裂崩解为红染无结构颗粒样物。此外,病灶中少量浆液和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和单核细胞)。此期持续约1个月。
2. 增生期:
又称肉芽肿期,特征性病变是形成风湿性肉芽肿,或称为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具有诊断意义。
Aschoff小体体积较小,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多位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及皮下结缔组织;在心肌间质内者多位于小血管旁,呈梭形或类圆形;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为各种细胞成分:Anitschkow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似枭眼,纵切面,染色质如毛虫。Aschoff巨细胞:含1-4个泡状的核,与Anitschkow细胞相似,胞浆嗜碱性。小体内还有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此期持续约2-3个月。
3. 瘢痕期(愈合期):
符合一般炎症愈合的特点,即:细胞数减少,纤维母细胞增加,产生胶元纤维及纤维细胞,形成小瘢痕。此期约经历2-3个月。
【习题】风湿病在病理诊断上最有意义的病变为
A.心包脏层纤维蛋白渗出
B.心肌纤维变性坏死
C.结缔组织内Aschoff 小体形成
D.炎细胞浸润E 结缔组织基质粘液变性
【答案】C
※急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鉴别要点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细菌毒力 |
强(化脓菌) |
弱(大多为草绿色链球菌) |
血栓大小 |
大 |
小 |
血栓累及瓣膜 |
大多累及正常的心瓣膜 |
大多累及病变的心瓣膜 |
血栓脱落及影响 |
栓塞引起梗死 |
栓塞造成脏器梗死 |
病程 |
短 |
较长 |
影响 |
死亡率高,可产生急性瓣膜病 |
治愈率高,也可产生慢性瓣膜病 |
【习题】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草绿色链球菌
D.表皮葡萄球菌
【答案】C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十分密切,动脉杈、分支开口,血管弯曲的凸面为病变的发生部位。病变过程由轻至重,分为四期:
1.脂纹:
脂纹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肉眼观主动脉的脂纹常见于后壁及分支开口处,为帽针头大小斑点,宽约1-2mm,黄色条纹,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表面。镜下:内皮下有大量泡沫细胞。
2.纤维斑块:
肉眼观,纤维斑块为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随着斑块表层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斑块逐渐变为瓷白色。镜下,斑块表面为一层纤维帽,有多量SMC及大量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弹力纤维,蛋白聚糖,C外脂质)组成。纤维帽之下有多少不等SMC、巨噬C泡沫细胞及细胞外脂质及基质。
3.粥样斑块:
粥样斑块或称粥瘤。肉眼观,为明显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切面,表层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黄色粥糜样物(由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镜下,纤维层趋于老化,胶原纤维玻璃样变,SMC被分散埋藏在细胞外基质中。
4.复合病变及其危害
(1)斑块出血:因斑块缘小血管破裂或表面纤维组织破裂而致, 可使斑块突然变大, 阻塞血管腔;
(2)斑块破裂:局部纤维帽薄弱处破裂, 可形成粥样溃疡及继发血栓形成, 粥样物质进入血流可造成栓塞。
(3)血栓形成:斑块内膜损伤,为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腔狭窄或急性阻塞,脱落后造成栓塞, 并可导致梗死;
(4)钙化:粥样坏死物内有钙盐沉积,钙化致血管壁变硬变脆;
(5)动脉瘤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底部的平滑肌萎缩,在血压作用下扩张。
【习题】粥样斑块的复合病变不包括
A.斑块内出血
B.溃疡形成
C.钙化
D.心肌纤维变性坏死
【答案】D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各种病因所致的ARDS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可以分为渗出、增生和纤维化三个相互关联和部分重叠的阶段。
1.渗出期
见于发病后第一周。肺呈暗红或暗紫的肝样变,可见水肿、出血。24小时内镜检见肺微血管充血、出血、微血栓,肺间质和肺泡内有蛋白质水肿液及炎症细胞浸润。72小时后由血浆蛋白凝结、细胞碎化、纤维素形成透明膜,灶性或大片肺泡萎陷不张。在急性渗出期Ⅰ型细胞受损坏死。
2.增生期
损伤后1~3周,肺Ⅱ型上皮细胞增生覆盖剥落的基底膜,肺泡囊和肺泡管可见纤维化,肌性小动脉出现纤维细胞性内膜增生,导致血管腔截面积减少。
3.纤维化期
生存超过3~4周的ARDS患者肺泡隔和气腔壁广泛增厚,散在分隔的胶原结缔组织增生致弥漫性不规则纤维化。肺血管床发生广泛管壁纤维增厚,动脉变形扭曲,肺行血管扩张。即使非感染性病因引起的ARDS,在后期亦不避免地合并肺部感染,常见有组织坏死和微小脓肿。
【习题】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渗出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
A.各种炎症细胞浸润使肺泡间隔增厚
B.肺泡腔,肺泡管内液体机化
C.肺间质水肿,肺泡水肿
D.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
E.肺纤维化形成
【答案】A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的鉴别
|
大叶性肺炎 |
小叶性肺炎 |
间质性肺炎 |
发病人群 |
青少年 |
婴幼儿、老弱 |
各年龄组 |
病原体 |
肺炎双球菌 |
多种细菌 |
病毒、肺炎支原体 |
病变部位 |
肺泡 |
肺小叶:细支气管为中心及周围肺泡 |
肺间质组织、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渗出 |
病变性质 |
纤维素性肺炎 |
化脓性肺炎 |
支原体肺炎:好 |
预后 |
完全痊愈 |
并发症,预后差 |
病毒性肺炎:差别大 |
【习题】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实质为
A.支气管和肺泡的化脓性炎症
B.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炎症
C.肺泡的纤维素性炎
D.肺泡的出血性炎
E.肺泡的急性卡他性炎
【答案】A
※慢性胃溃疡
1、好发部位: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靠近幽门处,尤其多见于胃窦部;
2、肉眼特点:胃粘膜面有一卵圆形溃疡病灶,直径< 2cm ;溃疡边缘光滑整齐,底部平坦干净,周边粘膜萎缩变薄,有时可见粘膜皱襞自溃疡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
3、镜下特点:胃粘膜局部组织呈凹陷缺损,其底部从上至下可见典型的四层结构;
渗出层: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坏死层: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物质
肉芽组织层: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较多,少许炎细胞浸润
瘢痕组织层:由纤维组织组成,可发生玻璃样变性,其内可见小动脉壁内膜增厚,管腔变窄或有血栓形成
【习题】以下哪项不属于溃疡镜下的四层分层的
A 渗出层
B 纤维层
C 坏死层
D 肉芽组织层
【答案】B
※良性、恶性溃疡的形态特点鉴别
|
良性溃疡 |
恶性溃疡 |
外形 |
圆或椭圆形 |
不规则形,四状或火山口状 |
大小 |
直径一般< 2cm |
直径> 2cm |
深度 |
较深 |
较浅 |
边缘 |
平整,不隆起 |
不规则隆起 |
底部 |
较平坦 |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多 |
周围粘膜 |
皱襞向溃疡集中 |
皱襞中断或增粗呈结节状 |
【习题】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
A.穿孔
B.出血
C.革囊胃
D.癌变
【答案】A
※甲状腺癌的病理分类
1.乳头状癌
乳头状癌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以21-40岁的妇女最多见。该类型分化好,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该病有多中心性发生倾向,且可能较早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需争取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预后现对较好。
2.滤泡状癌
多见于50岁左右的妇女。此型发展较快,属中度恶性,且有侵犯血管倾向。颈淋巴结转移仅占10%,因此预后不如乳头状癌。
3.未分化癌
多见于老年人,发展迅速,高度恶性,且约50%便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喉返神经、气管或食管,常经血运向远处转移。预后很差,平均存活3-6个月,一年存活率仅5%-10%。
4.髓样癌
少见。发生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可分泌降钙素。细胞排列呈巢状或束状,无乳头或滤泡结构,其间质内有淀粉样沉着,呈未分化状,但其生物学特性与未分化癌不同。恶性程度中等,可有颈淋巴结转移和血运转移。
【习题】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A.乳头状癌
B.滤泡状癌
C.乳头状癌合并滤泡状癌
D.髓样癌
【答案】A
※流行性脑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
流行性脑膜炎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病因 |
脑膜炎球菌 |
乙型脑炎病毒 |
传染途径 |
以呼吸道为主 |
以带病毒的蚊子叮人为主 |
临床表现 |
a颅内压增高b脑膜刺激症状c颅神经麻痹 |
A 嗜睡和昏迷B 颅神经麻痹 |
病变部位 |
脑脊膜和蛛网膜下腔 |
灰质,以脑皮质及基底核视丘最严重 |
病变 |
脑脊膜的化脓性炎症 |
脑筛状软化 |
【习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致病菌是
A 流感杆菌
B 肺炎球菌
C 脑膜炎球菌
D 大肠杆菌
【答案】C
诊断学部分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发热的临床经过-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甚至伴有皮肤温度下降。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中枢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髙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
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髙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
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习题】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病毒
B.肺炎支原体
C.真菌
D.立克次体
【答案】D
※咳嗽
1.咳嗽的性质
咳嗽无痰或痰量极少,称为干性咳嗽。常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气管受压、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肿瘤、胸膜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以及二尖瓣狭窄等。
咳嗽伴有咳痰称为湿性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等。
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
突发性咳嗽常由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异物、淋巴结或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处所引起。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以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等。
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
夜间咳嗽常见于: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引起夜间咳嗽的原因,可能与夜间肺淤血加重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3.咳嗽的音色指咳嗽声音的特点
(1)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
(2)鸡鸣样咳嗽,表现为连续阵发性剧咳伴有高调吸气回声,多见于百日咳、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
(3)金属音咳嗽,常见于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所致的咳嗽;
(4)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习题】咳嗽阵发,连声不绝,咳嗽终止时有一声深吸气声,如鹭鸶鸟叫,是为( )
A.白喉
B.百日咳
C.燥咳
D.寒咳
【答案】B
※咳痰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一)咳痰的发病原因:
1.支气管疾患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扩张,原发性支气管癌,肝脓肿向胸腔破溃形成支气管瘘等。
2.肺部疾患
各种原因的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肺梗死,肺水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尘肺等。
3.其他血液病
如白血病,霍奇金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及胶原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还有胸膜,横膈,纵隔病变由于压迫支气管或反射引起的咳嗽,可有少量黏液或浆液痰。
(二)痰的性质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脓性和血性等。
1.黏液性痰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大叶性肺炎的初期,也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2.浆液性痰见于肺水肿。脓性痰见于化脓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3.血性痰是由于呼吸道黏膜受侵害、损害毛细血管或血液渗入肺泡所致。
上述各种痰液均可带血。健康人很少有痰,急性呼吸道炎症时痰量较少,痰量增多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和支气管胸膜瘘,且排痰与体位有关,痰量多时静置后可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下层为坏死物质。
(三)不同痰色的特征
1.恶臭痰提示有厌氧菌感染。铁锈色痰为典型肺炎球菌肺炎的特征;
2.黄绿色或翠绿色痰,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3.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有真菌感染;
4.大量稀薄浆液性痰中含粉皮样物,提示棘球蚴病;
5.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
【习题】咳嗽与咳痰疾病中,下列哪些疾病最常见
A.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B. 呼吸道疾病;
C. 胸膜疾病
D. 心血管疾病
【答案】B
※发绀的常见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
各种肺部疾病引起严重低氧血症时均可出现。
2.心脏疾病
各种原因所致左心衰竭、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艾森曼格综合征等。
3.周围循环障碍
(1)缺血性发绀:左心衰竭、休克、周围动脉病变、“雷诺现象”。
(2)淤血性发绀:右心衰竭、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周围静脉病变。
4.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增加
(1)先天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自幼即有发绀,而无心、肺疾病及引起异常血红蛋白的其他原因,有家族史,身体一般状况较好;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由于各种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引起血红蛋白分子中二价铁被三价铁所取代,致使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
(2)伯氨喹啉、亚硝酸盐、磺胺类等所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习题】常先生,70岁,重症休克,检查见四肢出现发绀,主要原因是
A.淤血性周围性发绀
B.缺血性周围性发绀
C.肺性发绀
D.心性混血性发绀
E.混合性发绀
【答案】B
※叩诊音
叩诊音,叩诊时被叩击部位产生的反响称为叩诊音。
1.清音: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它是一种频率约为100~128次/秒,振动持续时间较长,音响不甚一致的非乐性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2.浊音:是一种音调较高,音响较弱,振动持续时间较短的非乐性叩诊音。除音响外,板指所感到的振动也较弱。当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叩击心或肝被肺段边缘所覆盖的部分,或在病理状态下如肺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的叩诊音。
3.鼓音:如同击鼓声,是一种和谐的乐音,音响比清音更强,振动持续时间也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脏器时出现。正常情况下可见于胃泡区和腹部,病理情况下可见于肺内空洞、气胸、气腹等。
4.实音:是一种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更弱,振动持续时间更短的一种非乐性音,如叩击心和肝等实质脏器所产生的音响。在病理状态下可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等。
5.过清音: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是属于鼓音范畴的一种变音,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为一种类乐性音,正常成人是不会出现的一种病态叩击音。临床上常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时,如肺气肿。正常儿童可叩出相对过清音。
【习题】下列叩诊为清音的是( )
A.大叶肺炎
B.正常肺野
C.胸腔积液
D.肺结核
【答案】B
※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1.神经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呼吸中枢受增高的颅内压和供血减少的刺激,使呼吸变为慢而深,并常伴有呼吸节律的改变。
临床上常见:重症颅脑疾患,如脑出血、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外伤及脑肿瘤等。
2.精神性呼吸困难
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快而浅,伴有叹息样呼吸或出现手足搐搦。
临床上常见:癔症患者,病人可突然发生呼吸困难。
血源性呼吸困难
多由红细胞携氧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所致。表现为呼吸浅,心率快。
临床常见: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此外,大出血或休克时,因缺氧和血压下降,刺激呼吸中枢,也可使呼吸加快。
【习题】易发生血源性呼吸困难的疾病有
A.一氧化碳中毒
B.白血病
C.重度贫血
D.亚硝酸盐中毒
【答案】B
※中毒性呼吸困难
代谢性酸中毒可导致血中代谢产物增多,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受体或直接兴奋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困难。
中毒性呼吸困难临床表现
1.有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基础病因,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等;
2.出现深长而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音,称为酸中毒大呼吸。
中毒性呼吸困难特点
1.有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史;
2.呼吸缓慢、变浅伴有呼吸节律异常的改变如cheyne—Stokes呼吸或Biots呼吸。
化学毒物中毒可导致机体缺氧引起呼吸困难,常见于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和苯胺类中毒、氢化物中毒。发生机制如下:
1.一氧化碳中毒时,吸入的C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导致缺氧而产生呼吸困难;
2.亚硝酸盐和苯胺类中毒时,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导致缺氧;氢化物中毒时,氢离子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呼吸作用,导致组织缺氧引起呼吸困难,严重时引起脑水肿抑制呼吸中枢。
【习题】中毒性疾病所致呼吸困难为
A.气道阻塞
B.
心力衰竭
C.尿毒症
D.重度贫血
【答案】C
※心源性呼吸困难
主要是由于左心和右心衰竭引起,特别是左心衰竭时呼吸困难更为严重。
左心衰竭呼吸特点
1.有引起左心衰竭的基础病因,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
2.呈混合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呼吸困难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消失,卧位明显,坐位或立位时减轻;
3.两肺底部或全肺出现湿哕音;
4.应用强心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改善左心功能后呼吸困难症状随之好转。
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表现
1.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
2.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哕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右心衰竭临床表现
严重时也可引起呼吸困难,但程度较左心衰竭轻,其主要原因为体循环淤血所致。临床上主要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或由左心衰竭发展而来。
【习题】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A.肺循环淤血
B.体循环淤血
C.气道痉挛狭窄
D.呼吸中枢兴奋
【答案】A
※心悸
病因:心脏搏动增强。此原因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其中:
1.生理性者见于:
(1)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或精神过度紧张时;
(2)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
(3)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甲状腺片等。
2.病理性者见于:
(1)心室肥大
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引起的左心室肥大,心脏收缩力增强。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回流量增多,增加心脏的负荷量,导致心室肥大,也可引起心悸。除此之外,脚气性心脏病,因维生素缺乏,周围小动脉扩张,阻力降低,回心血流增多,心脏工作量增加,也可出现心悸。
(2)其他引起心脏搏动增强的疾病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基础代谢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
②贫血,以急性失血时心悸为明显。贫血时血液携氧量减少,器官及组织缺氧,机体为保证氧的供应,增加心率,提高排出量来代偿,心率加快导致心悸。
③发热,基础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也可引起心悸。
④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心率加快,也可发生心悸。
※水肿
水肿的分类
1.全身性水肿: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
2.局部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时呈局部水肿。
一般情况下,水肿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
水肿的发病机制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等。当血浆白蛋白量降到2.5±0.5g%或总蛋白量降到5±0.5g%时,就可出现水肿,为全身性。
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
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水肿或积水,如心力衰竭时的腔静脉回流障碍则引起全身性水肿。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管活性物质、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炎性病灶的水肿即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引起的水肿亦属此机制。
4.淋巴回流受阻
乳腺癌根治术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生患侧上肢水肿;丝虫病时下肢和阴囊由于淋巴管被虫体阻塞,常发生下肢和阴囊水肿。此外淋巴管广泛性的癌细胞栓塞可引起局部水肿。
【习题】下述哪项关于水肿的叙述不正确?
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B.细胞内液体过多称为积水
C.水肿不是独立的疾病
D.水肿是许多疾病时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答案】B
※关节痛
(一)关节痛的伴随症状包括:局部和全身症状,功能障碍等。
1.全身小关节对称性疼痛,伴有晨僵和关节畸形,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2.关节疼痛呈游走性,伴有暖洋洋肌炎、舞蹈病,局部红肿灼热见于风湿性关节炎。
3.关节痛伴有血尿酸升高,局部红肿灼热见于痛风。
4.伴有高热畏寒,局部红肿灼热见于化脓性关节炎。
5.伴低热,乏力盗汗,消瘦、纳差,见于结核性关节炎。
6.伴有皮肤红斑、光过敏,低热和多器官损害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7.伴有皮肤紫癜,腹痛腹泻见于关节受累型过敏性紫癜。
(二)关节疼痛程度及性质
1.起病缓慢,程度较轻,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病等,呈酸痛胀痛;骨关节肿瘤呈钝痛。
2.起病急剧,疼痛剧烈,例如:急性外伤,骨折和韧带拉挫伤呈锐痛;化脓性关节炎及痛风呈烧灼切割样疼痛或者为跳痛。
【习题】关节痛伴发热及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多见于?
A.风湿热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化脓性关节炎
D.反应性关节炎
E.反应性关节炎
【答案】B
※腹泻
1.急性腹泻
(1)肠道疾病
常见的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2)急性中毒
食用毒蕈、桐油、河豚、鱼胆及化学药物如砷、磷、铅、汞等引起的腹泻。
(3)全身性感染
如有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4)其他
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服用某些药物如氟尿嘧啶、利血平及新斯的明等;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甲亢危象。
2.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
①胃部疾病;②肠道感染;③肠道非感染性病变;④肠道肿瘤;⑤胰腺疾病;⑥肝胆疾病。
(2)全身性疾病:
①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②其他系统疾病;③药物副作用;④神经功能紊乱。
【习题】有关腹泻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变态反应可引起腹泻
B.腹泻的某些发病因素互为因果
C.病程超过两个月者属于慢性腹泻
D.分泌性腹泻是由于胃肠粘膜分泌过多的液体所致
E.渗出性腹泻粘膜组织学基本正常
【答案】E
※胸痛
胸痛的部位
1.胸壁皮肤炎症在罹患处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改变。带状疱疹呈多数小水疱群,沿神经分布,不越过中线,有明显的痛感。
2.流行性肌痛时可出现胸、腹部肌肉剧烈疼痛,可向肩部、颈部放射。非化脓性肌软骨炎多侵犯第1、2肋软骨,患部隆起、疼痛剧烈,但皮肤多无红肿。
3.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食管疾患、膈疝、纵隔肿瘤的疼痛也位于胸骨后。自发性气胸、急性胸膜炎、肺梗塞等常呈患侧的剧烈胸痛。
胸痛的性质
1.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的灼痛或刺痛。
2.肌痛则常呈酸痛。骨痛呈酸痛或锥痛。
3.食管炎、膈疝常呈灼痛或灼热感。
4.心绞痛常呈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
5.主动脉瘤侵蚀胸壁时呈锥痛。
6.原发性肺癌、纵隔肿瘤可有胸部闷痛。
引起胸痛的疾病 |
胸痛的性质 |
临床症状 |
带状疱疹 |
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 |
成簇的水泡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痛,疱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
肋软骨炎 |
隐痛 |
常在第2~4肋软骨处见单个或多个隆起,局部有压痛,无红肿表现 |
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
绞榨样痛并有重压窒息感,有恐惧、濒死感 |
疼痛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下,向左肩或左肩内侧放射 |
夹层动脉瘤 |
|
|
【习题】下列引起胸痛的原因,其中哪项不是胸壁病
A. 胸膜肿瘤
B. 肋间神经炎
C. 肋间骨折
D. 非化脓性软骨炎
E. 带状疱疹
【答案】A
※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
1.血管壁异常
正常在血管破损时,局部小血管即发生反射性收缩,使血流变慢,以利于初期止血,继之,在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收缩素等血清素作用下,使毛细血管较持久收缩,发挥止血作用。当毛细血管壁存在先天性缺陷或受损伤时则不能正常地收缩发挥止血作用,而致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
(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2)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及机械性紫癜等。
(3)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及代谢障碍,维生素C或维生素PP缺乏、尿毒症、动脉硬化等。
2.凝血功能障碍
血过程较复杂,有许多凝血因子参与,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足均可引起凝血障碍,导致皮肤黏膜出血。
(1)遗传性: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glt症、凝血酶原缺乏症、低凝血酶原lilt症、凝lllt因子缺乏症等。
(2)继发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
(3)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异常蛋白血症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抗凝药物治疗过量、原发性纤溶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继发性纤溶。
3.血小板异常
在血管损伤处血小板相互黏附、聚集成白色血栓阻塞伤口。血小板膜磷脂在磷酯酶作用下释放花生四烯酸,随后转化为血栓烷,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并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促进局部止血。常见皮肤黏膜出血如: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功能异常。
【习题】发热伴有皮肤黏膜出血应考虑如下哪些疾病
A.急性胆囊炎
B.急性肾盂肾炎
C.皮肌炎
D.流行性出血热
【答案】D
※反射性呕吐
1.咽部受到刺激
如吸烟、剧咳、鼻咽部炎症或溢脓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
如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胃扩张或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滞等。
3.肠道疾病
如急性阑尾炎、各型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4.肝胆胰疾病
如急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急慢性胆囊炎或胰腺炎等。
5.腹膜及肠系膜疾病
如急性腹膜炎。
6.其他疾病
如肾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力衰竭、青光眼、屈光不正等亦可出现恶心、呕吐。
【习题】下列不属于反射性呕吐病因的是
A.偏头痛
B.闭角型青光眼
C.右心功能不全
D.小肠梗阻
【答案】A
※
中枢性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癫痫(特别是持续状态)。
2.全身性疾病
尿毒症、肝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甲状旁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糖、低钠血症及早孕均可引起呕吐。
3.药物
如某些抗生素、抗癌药、洋地黄、吗啡等可因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呕吐。
4.中毒
乙醇、重金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鼠药等中毒均可引起呕吐。
5.精神因素
胃神经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等。
【习题】引起中枢性呕吐的病因包括下列疾病,但除外
A.脑膜炎
B.迷路炎
C.颅内血肿
D.脑出血
【答案】B
※肺泡蛋白质沉积症
1.临床表现:
发病隐袭,典型症状为活动后气急,以后进展至休息时亦感气急,咳白色或黄色痰、乏力、消瘦。继发感染时,有发热、脓性痰。少病例可无症状,仅X线有异常表现。呼吸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呼吸困难伴紫绀亦趋严重。
胸部X线表现为从两侧肺门向外放散的弥散性边缘模糊细小结节阴影,常融合成片状,病灶之间有代偿性气肿或形成小透亮区。
2.肺泡蛋白质沉积症的诊断:
肺泡蛋白质沉积症的诊断根据胸部X线,表现为从两侧肺门向外放散的弥散性边缘模糊细小结节阴影,常融合成片状,病灶之间有代偿性气肿或形成小透亮区。主要根据支气管肺泡灌洗物检查或经纤支镜或剖胸活检作出病理诊断。咳出的痰经80%乙醇固定,PAS染色有15%阳性的脂质。
肺泡蛋白质沉积症的诊断依据,少数病例可无症状,仅X线有异常表现。呼吸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呼吸困难伴紫绀亦趋严重。
【习题】 单肺通气适应症
A.肺脓疡(脓液量超过50m
B.胸主动脉瘤
C.肺泡蛋白沉积症
D.全肺切除术
【答案】A,B,C,D
药理学部分
※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一)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水杨酸类分子中含有羧基而呈弱酸、具有酯键可水解。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制血小板凝聚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作用;对乙酰氨基酚乙酰苯胺类又名为扑热息痛,误使用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应用含有巯基结构药物如谷胱甘肽或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二)非甾体抗炎药
羧酸类抗炎药①芳基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双氯芬酸。②芳基丙酸类药物布洛芬在体内,无效的(R)异构体可转化为有效的(S)异构体,在消化道滞留的时间越长,其S:R就越大。
(三)抗痛风药
秋水仙碱天然产物,痛风急症时使用,长期用药可产生骨髓抑制别嘌醇嘌呤结构异构体,抑制尿酸生成,苯溴马隆苯并呋喃衍生物,抑制尿酸重吸收,促尿酸排泄药。
【习题】既能抑制环氧合酶,又能抑制脂氧合酶的芳基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是
A.双氯芬酸钠
B.萘丁美酮
C.布洛芬
D.美洛昔康
E.塞来昔布
【答案】A
※抗心律失常常用药
药物 |
【口诀】 |
分类 |
钠通道阻滞剂 |
ⅠA类 |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
普通卡车装水泥 |
ⅠB类 |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 |
一本万利,多美啊! |
ⅠC类 |
普罗帕酮、氟卡尼 |
普通罗汉都怕佛 |
Ⅱ类 |
普萘洛尔、艾司洛尔(β受体阻断剂) |
Ⅲ类 |
胺碘酮、溴苄胺、索他洛尔(阻断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
Ⅳ类 |
维拉帕米、?地尔硫䓬(钙通道阻滞剂) |
Ⅴ类 |
腺苷、天冬酸钾镁和地高辛 |
(一)根据受体选择性的不同,β受体阻断剂可分为三类:
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有普萘洛尔等,可竞争性阻断β1和β2受体,进而导致对糖、脂代谢和肺功能的不良影响;
2.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阿替洛尔,可特异性阻断β1肾上腺素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小。适于肺部疾病患者或外周循环受损的患者;
3.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断剂,兼有阻断α1受体,可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的卡维地洛、拉贝洛尔;以及可通过激动β3受体而增强NO释放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的奈必洛尔。
(二)β受体阻断剂作为唯一能降低心脏性猝死而降低总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用于治疗:
1..窦性心动过速;
2..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4.可促使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和维持窦性心律;
【习题】可阻断β受体,用于治疗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药品是
A.硝酸甘油
B.利多卡因
C.氨氯地平
D.美托洛尔
【答案】D
※治疗血脂异常的常用药
常用调脂药物 |
种类 |
药品 |
不良反应 |
①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他汀 |
横纹肌溶解(肌炎、肌痛、CPK升高)
肝损害(AST/ALT升高) 不饮酒! |
②贝丁酸类 |
**贝**
吉非贝齐、苯扎贝特、非诺贝特、氯贝丁酯 |
消化道反应、横纹肌溶解。 |
③烟酸类 |
烟酸、阿昔莫司 |
禁用于:慢性肝病和严重痛风;
慎用于:高尿酸血症及消化性溃疡。 |
④胆酸螯合剂 |
考来**:考来烯胺… |
便秘、脂肪泻、干扰其他药物的吸收 |
⑤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
依折麦布 |
与考来烯胺联合应用时至少间隔2h |
⑥其他 |
普罗布考、泛硫乙胺、益多酯、ω-3脂肪酸 |
|
【习题】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应首选的药物是
A.洛伐他丁
B.辛伐他丁
C.阿托伐他汀
D.非诺贝特
【答案】D
※毛果芸香碱的临床应用
1、青光眼:低浓度的毛果芸香碱(2%以下)可滴眼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用药后可使患者瞳孔缩小、前房角间隙扩大,眼内压下降。高浓度药物可造成患者症状加重,故不宜使用。
2、虹膜炎:本药与扩瞳药交替使用,以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其他:本药口服可用于颈部放射后的口腔干燥,但在增加唾液分泌的同时,汗液分泌也明显增加。还可用作抗胆碱药阿托品中毒的解救。
【习题】青光眼患者应选用( )
A. 毛果芸香碱 B. 氯解磷定
C. 阿托品 D. 山莨菪碱
【答案】A
※慢性心力衰竭时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机制虽然在早期能维持心脏排血功能,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将对心肌产生有害的影响,加速患者的死亡。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增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β受体阻断剂可对抗这一效应。为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严密观察下审慎地进行了β受体阻断剂治疗心衰的临床试验,其中一项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是应用美托洛尔治疗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与对照组相比,其结果证实患者不仅可以耐受用药,还可明显提高运动耐量,降低死亡率。
【习题】慢性心力衰竭时推荐使用的β受体阻断剂是
A.所有已上市的β受体阻断剂
B.美托洛尔
C.阿替洛尔
D.普萘洛尔
【答案】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机制如下:①抑制循环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②抑制组织中的RAS;③减少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④减少内皮细胞形成内皮素;⑤增加缓激肽和扩血管性前列腺素的形成;⑥醛固酮分泌减少和(或)肾血流量增加,以减少钠潴留。副作用有一过性蛋白尿、高血钾、窦性心动过缓、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刺激性干咳、过敏、男性乳房发育及畸胎。妊娠高血压绝对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因可使胎儿畸形。所以育龄妇女尽量慎用。
【习题】妊娠患者最不宜选用的降压药为
A.利尿剂
B.仅受体阻断剂
C.β受体阻断剂
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答案】D
※解痉药与促胃肠动力药
(一)第一亚类解痉药作用特点
胆碱M受体阻断剂在消化道运动方面的机制包括:
①减弱食管、胃和小肠的蠕动,松弛食管下端括约肌、幽门以及胆管口括约肌,从而减慢胃的排空和小肠转运;
②减弱胆囊的收缩和减低胆内压力;
③减弱结肠的蠕动,减慢结肠内容物的转运。
阿托品——易透过生物膜,可透过胎盘屏障,但对胆绞痛疗效差;作为解毒剂,适用于有机磷中毒、锑中毒、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急性毒蕈碱中毒、钙通道阻滞剂过量引起的心动过缓。
(二)第二亚类促胃肠动力药作用特点
促胃肠动力药可以通过增加胃肠推进性运动,增强胃肠道收缩,促进和刺激胃肠排空,同时减轻食物对胃窦部G细胞和壁细胞的刺激,抑制胃酸的分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症状。常用促胃肠动力药有多巴胺D
2受体阻断剂甲氧氯普胺外周性多巴胺D
2受体阻断剂多潘立酮,以及通过乙酰胆碱起作用的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习题】属于多巴胺D
2受体阻断剂的是
A.法莫替丁
B.多潘立酮
C.氯苯那敏
D.奥美拉唑
【答案】B
医学基础知识精选题库